188

第一线:民企重型化救赎之一 刘永行挺过宏观调控

民企重型化救赎这七年

2004年前后,怀揣着成为洛克菲勒梦想的中国民营企业家们开始了一场世纪大冒险,那些刚刚从田埂上走出来的养鸡大王、羊绒大王、饲料大王们开始进军钢铁、有色、电力、煤炭等能源重化工领域。这场被称为“民企重型化”的运动,甚至引起了学界对中国是否要进入重化工阶段的激烈争论。谁都明白,这是中国民企的自我救赎,一旦成功,中国民企将摆脱边缘角色,成为中国经济的真正脊梁。

现在,七年已经过去了,这些“重一代”民企的命运已经冰火两重天,大多数民企在重型化的路上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障碍。钢铁大王戴国芳和石油大王龚家龙一度锒铛入狱、梦想称为铜业大王的刘学景正在陷入亏损的泥潭,而希望通过收购国企实现扩展的建龙钢铁则兵败通钢重组。全国工商联副主席、万达集团董事长近日在一场论坛上感慨,民营不要轻易进入金融、石油、化工等国企垄断行业,而是应该“做辛苦的事情、赚辛苦的钱”。

民企重型化正值七年之痒,这七年究竟发生了什么?

“今年(2010年)我们的销售收入65亿,净利润13亿,是给集团贡献利润最多的公司。”东方希望三门峡铝业有限公司总裁潘光和告诉网易财经。

在三门峡铝业公司大门,墙壁上粉刷着显眼的一段字:“原料收购公告:敞开收购,大小客户,一律平等,”下边附着上海总部和三门峡审计办的举报电话,以及审计办主任的手机号码。

一辆辆原料货车在保安的指挥下,有秩序地进进出出,没有一丝混乱和拥堵。让人感觉到企业的严谨和严格。

三门峡铝业公司是刘永行的东方希望集团旗下的公司。七年前,饲料起家的中国首富刘永行决定进军铝产业。当时,许多“大腕”民营企业家,比如郭光昌、刘学景等,都像刘永行一样跃跃欲试,希望进入重型化工业。在经历了宏观政策收缩、金融危机考验之后,刘永行不仅成为这波重型化的“幸存者”,也是这一波重型化的“获益者”。

现在,东方希望集团拥有以三门峡铝业为代表的晋豫管理片区,以包头铝业为代表的包头片区。现在,东方希望集团又进军新疆,“把集团最优秀的人才都送到新疆了”。“集团拥有了晋豫、包头、新疆三个片区,不只涉及铝加工,还有煤化工等。”三门峡铝业总裁潘光和说。潘还是晋豫管理片区的负责人。

据了解,起家的饲料可以为东方希望集团提供比较稳定的利润,“不过重型化这一块现在是集团的主要利润来源。”

工人只有中铝十分之一  盈利在于降低成本

东方希望三门峡铝业位于河南三门峡市渑池县天坛工业园。

进入办公楼,打卡进门,简洁明快的蓝色格子间,扑面而来的现代化办公气息,与沿途经过低矮村落形成鲜明的对比。

三门峡铝业总裁潘光和介绍,公司现在有4条生产线,220万吨产能,一共有1200名工人。“这两年铝行业产能过剩,整个市场行情不好,许多企业亏损。不过,我们自从2006年底投产后,一直都是赚钱的。就像今年,现在氧化铝的售价每吨2800元,我们的成本在2000元—2200元左右,这得益于我们的精细化管理。”

所谓精细化管理,主要是从运营成本、节能降耗等方面着手,使产品生产成本降至最低。据了解,像中铝旗下年产量200万吨的厂子,大概需要12000名工人,“在我们这里,四条生产线,年产量240万吨,只需要1200名工人,是他们的十分之一。前一段时间,中铝还来人了,参观我们的企业,学习我们的精细化管理。”

公司负责生产的一位部长告诉网易财经:“即使生产成本已经比同行业低了很多,我们上午还在开会讨论研究如何继续降低生产成本,每节约一吨水、一度电就可以再次降低生产成本。”据了解,公司独创的生产机物料消耗管理模式,使吨均氧化铝生产机物料消耗减少到每吨43元,是同行业公司的三分之一。

在220万吨产能已定的情况下,就从精细化的内控管理下功夫。中午,几辆写着流动餐车的面包车在厂区穿梭,“厂区一共有1400亩,太大了,能到餐厅吃饭的工人就到餐厅吃饭,有的工人离餐厅太远,中午还要看着机器生产之类的,所以就有流动餐车派饭。”一位准备去食堂打饭的工人告诉网易财经。

食堂在办公楼的一角。无论是穿着蓝色工装的工人,还是办公室的管理层,都拿着餐具排队刷卡打饭。在员工食堂,一位公司人员告诉网易财经:“我们隔壁是一家小厂,只有50万吨产能,有两千多名工人,工人上班都很闲,甚至看看报纸什么的,一个月工资只有一千多块钱。不过,这些工人宁愿拿着一千多块钱,也不愿意来我们这里上班,相对而言,我们这里比较忙,辛苦一些。”

与“辛苦一些”相对应的是,收入的相对提高。据了解,三门峡公司的工人每月收入在2500—2800元之间。“这在当地是非常有竞争力的。当地一些工人,在这里工作三四年后,就有钱了,可以买辆小车,开车来上班了。”这位员工继续告诉网易财经。

在公司大院里,确实停了一些十万左右的汽车,应该是上述员工所指的“工人的车”。

“在办公室办公的人员,加上管理层,一共有八十多个人,都在一个办公室。潘总也没有单独的办公室,我们公司只有一个总裁,没有副总,接着就是各个部门的部长,这种扁平化运营不仅人员精简,还能提高效率。”公司人事部一名员工告诉网易财经。

整个办公区呈现出一片忙碌的迹象,“年底了,工作比较多,确实挺忙的。”

突破中铝封锁 挺过宏观调控

2002年,东方希望集团决定投资三门峡铝业,做氧化铝项目。这一年刘永行正式进入第二主业——铝电复合体产业,分别在包头、山东、河南等地建设年产规模百万吨的电铝项目和氧化铝项目。

以饲料起家的刘永行是福布斯富豪榜的“常青藤”,数次荣登首富位置。1982年,刘永行四兄弟辞去公职,凑齐1000块钱养鸡,后来改养鹌鹑。1991年,刘氏兄弟在成都组建希望集团,刘永行任董事长。之后几年间,希望集团成了中国最大的民营企业集团。1995年,刘氏兄弟明晰产权,刘永行利用分得的13家公司组建了东方希望集团,任董事长。

现在,东方希望集团官方网站介绍,现有员工12746人,企业154家,年产值超过320亿元,所涉及的领域竞争力均居行业前列。2007~2009年为国家纳税36.7亿元,目前已发展成为集农业、重化工业产业链等为一体的特大型民营企业集团。

2003年7月,在国家宏观调控背景下,正在投建的三门峡氧化铝工程被紧急叫停,同时搁浅的还有东方希望包头电解铝项目二期工程。“当时三门峡氧化铝、包头电解铝项目还没开始生产,就被列为十大污染企业之一。像常州铁本、宁波建龙等,都没有撑过去。国家宏观政策的收紧,让当时重型化的民企日子很不好过,甚至把握不住自己的方向了。”一位知情人士称。

除了宏观政策的收紧,还有中铝的“干涉。”那时候,氧化铝的生产由中铝垄断,成本在一千块钱左右一吨的氧化铝,可以卖到五六千块钱一吨,中铝自然不希望竞争者出现。于是,中铝希望以参股的形式与三门峡铝业合作,后来又想控股,双方经过多从谈判,“浪费了很多时间,还是谈不拢”。

当时,国内氧化铝行业是一个高度垄断的行业,不但体现在产品上,更体现在行业资源的集中度上,比如设计院。在氧化铝行业里,有能力进行生产设计的研究院几乎全部为中铝集团所控制,诸如“中铝系”旗下的沈阳铝镁院、贵州铝镁院等。“当时,我们先后聘请了这两家设计院,后来他们可能迫于压力,就不给我们设计了。”三门峡铝业一名生产管理人员告诉网易财经。

2004年,希望集团重新选择设计院,一家并非“中铝系”旗下单位,再次筹建三门峡铝业。2006年,历经三年有余,三门峡铝业终于建成投产。

当被问及若没有出现上述波折,2002年筹建,根据正常运行应该在2004年底就能完工,就可以赶上2005年、2006年铝行业的大行情,实现更多的利润,“2005年、2006年的时候,氧化铝的成本在一千块左右,可以卖到五六千一吨,市场行情又好,确实可以实现更多的利润。不过,这不是我们能够控制的,与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等有关。比起铁本,我们是幸运的。”三门峡铝业总裁潘光和告诉网易财经。

“我们能够挺过来,实现正常投产,并且可以创造利润,我们已经比较幸运了。”潘光和说。

未来之路 三大区域的扩张发展

 2006年底投产时,东方希望三门峡铝业3条生产线,105万吨产能。据了解,当时公司向国家报批的是300万吨产能,不过没被批准,批准为105万吨产能。后来,通过技术改造,公司现有4调生产线,220万吨产能。

“不过,在三门峡地区,我们暂时不扩张了。现在的生产线,可以比较合理的利用当地的资源,达到各方面的有效利用。另外,国家现在对铝的生产线,也不批准。”潘光和告诉网易财经。

在东方希望三门峡铝业的宣传彩页上,有这样一段话,在未来2—3年内,三门峡铝业计划再投资100—150亿,建设50万吨铝深加工及配套项目、100万吨石灰石项目、30万吨烧碱联产36万吨PVC项目、30万吨电石、30万吨煤焦油转化清洁项目、60万吨分子筛及高精稼、砷化镓等项目。“100万吨石灰石项目已建设,60万吨分子筛及高精稼、砷化镓也在投建,其他项目都暂时搁浅,主要是成本压力较大,比如用电、人工等成本。”潘光和说。

在三门峡地区暂时不扩张,不过在晋豫片区,集团依旧推进在山西晋中、平顶山、义马等项目的建设步伐,“这些项目的审批工作已经完成,集团正在投建,届时将会形成煤、电、铝、铝深加工,煤、电、化工、化工产品深加工,煤、电、建材等循环经济产业链。”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网易财经,现在国家宏观政策虽然不像2004年那样收紧,但是也不是完全放开,就像铝的生产线就不再批,其他重型化生产线的批复也都比较谨慎。所以,“无论对国企还是民企,项目审批是非常重要的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