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

《门后》:生意就是“生活的意义”

财经小说应该怎样写?这恐怕是一个宏大的命题! 有人觉得财经小说应该要像“战斗片”那样冲突对抗,商战的手法诡异而创新,最好能像美剧《反恐24小时》那样跌宕起伏。 有人觉得财经小说应该要像“谍战片”那样扑朔迷离,让人猜不出是人还是鬼,最好能添加一些《无间道》的戏份。 有人觉得财经小说应该要像“教科书”那样实用,阅读故事就如同上了一堂生动的EMBA教学课。 阅读唐凯林先生所著的《门后》,我心里始终不太愿意把它归纳为一本财经小说,我甚至掩耳盗铃般地忽略了当中的故事,我看到了一群人,看到了一群人的职场情感,看到了一群人的生意和生活。阅读《门后》就像是一次自省的旅程,我看到了我们自己! 我们都无法避免地活在职场里,我们究竟需要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我想这才是作者始终在思索的一个问题。 《门后》就像是一个形象逼真的“职场人物蜡像馆”,书里充斥着形形色色的“职场人”:投笔从商的知识分子、第一代草根企业家、跨国公司职业经理人、市场销售人员、策划大师、媒体从业者……。 所有的这些人物构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的职场画卷。“人物就是动作”,“人物就是故事”,小说《门后》对人物的刻画可谓是入木三分,闭上眼睛,我仿佛都能看到他们在那幅宏大的画卷上跳舞,感觉他们就在我们的身边,在行驶而来的出租车上,在幽静的咖啡馆里,在喧闹的夜总会里,在商业谈判桌前。他们真实得随处可见,唐凯林所做的工作就是把他们邀请进《门后》里进行表演,让读者发笑和思考。 《门后》里面的人物大多有“两个自己”,他们人格分裂式地自我战斗着:知识分子刘成变成了“商人”,他不得不一边跟人谈论国学,一边盘算着生意;事业大成的老董每天都在禅一大师的禅房里悟道,走出禅房之后他的生活便剩下了一个目标:打败对手!弃官从商的戴克思喜欢坐在“中书省厅里”品味权力…… 所以,我从《门后》里看到了纠结和矛盾,我们每天都戴着面具表演着,为了生活,为了梦想,为了各种形而下的目标。可我们是否真的思考过,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 职场里的众人都被生活所设置的“局”困住了,慢慢的,我们也就习惯了。我们思考过什么是“生意”吗?《门后》说:“生意就是指生活的意义”。那么在“有意思”的事情和“有意义”的事情面前,我们又该如何取舍呢?是随波逐流,还是孤芳自赏? 《门后》说:物质是一块坚硬的石头,而精神是一枚脆弱的鸡蛋。很显然,精神是赢不了物质的,它只会被碰得粉碎。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