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

吴晓波:“做好自家门口的生意”

 ——专访著名财经作家、蓝狮子财经出版中心出版人 吴晓波

  □经济视点报首席记者 任立斌

  步入新年,“十二五”规划进入实质阶段,中原经济区建设如火如荼。面对区域振兴、产业转移和升级、企业的战略规划等问题,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有着怎样的见解?1月7日,经济视点报记者借吴晓波代表蓝狮子财经出版中心与经济视点报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之际,对其进行了独家专访。

  经济视点报:在你眼中,当前是一个怎样的经济发展形势?

  吴晓波:如果从历史发展来看,中国在15年前的发展基本上是沿海发展战略,整个中国的经济立基都不在内陆地区;2008年以后,整个情况有所改变,东部地区的政策扶持优势、外向型优势和观念优势基本上都慢慢丧失掉了。现在中央不断出台政策,扶持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等,整体来看,中央政策方面已经很平了。

  1978年以后,国家把大部分的资源放到了东南沿海地区,从1978年到2008年,前20年执行的都是东南沿海地区优先发展战略,把全国的资源放在深圳,所以中西部地区就变成了资源输出省份,像煤和粮食要以很低的价格给东部地区,这对中西部地区很不公平。

  然后,很多的优惠政策,像开发区政策、“三来一补”政策、外资企业引进政策都给了东南沿海地区,所以在南部形成了很多洼地,资源、人才的洼地,政策洼地等,所有的资源全部在南方留。

  到1998年以后,东南沿海地区形成的制造能力开始往外走,中国就形成了外向型发展的政策,后面的10年,资源、人才又被剥削了一轮。国家的发展只能让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到了2009年以后,全部都结束了。

  2009年以后,国家出台了六大地区区域发展的崛起战略,从东北老工业基地到天津湾的崛起等,说明到了今天这个时间点,中西部地区在政策和人才上已经开始出现反向倾斜的趋势。目前看来,河南、湖北这些中部地区在观念上已经不比东南沿海地区落后了。

  经济视点报:在政策倾斜方面,内陆地区跟东南沿海地区现在基本平衡了,而且内陆地区也在搞产业升级和转移。

  吴晓波:从外向型的经济发展状况来看,欧美市场的需求已经跟不上了。东南沿海地区再也不能依靠外贸,它们开始做内需市场。东南沿海的制造业面临着梯级转移的状况,这个状况如果放在亚洲地区来看,就像上世纪80年代亚洲四小龙当时的情景。首先是日本的制造业向中国台湾转移,到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又向中国大陆地区转移。所以,现在来看,中国东南沿海的制造业也要开始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现在来讲,中部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在竞争上处在了一个新的起跑点上。从中小企业来讲,有一个大的趋势,未来5到10年的时间,中国的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会面临一个内向化的趋势。所以我提出一个观点就是,未来中国的整个制造业会出现一个“为中国制造”,整个制造业会面向内需式发展。然后,城市化进程会是拉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火车头,中国每年有1%的人口向城市化转变。

  经济视点报:河南人口过亿,从人员基数上看,这个内需市场会更大些。

  吴晓波:河南作为超亿人的人口大省,它的城市化人员会很大。去年,我跟河南新郑市的一位官员聊到,新郑市的工农业产值比,农业是80%,工业20%;50万常住人口,城市农村的人口比,城市是十几万,还有三十几万是农村人口。这个现象,在我看来,新郑市已经算是城市化了,但从户籍上看,新郑市仍有大部分的农村人口需要城市化。如果要把这三十几万的农村人口以每年10%的速度进行城市化,它的空间可想而知。

  新郑市仅仅是个例子,放大来看,整个河南省的人口基数更是一个不得了的数字。所以,在产业内需化和产业转移之后,为中小企业创造了一个很好的空间。

  经济视点报:富士康在河南建立工业园就是看好了河南的市场。

  吴晓波:富士康选择在河南建设基地,就是看中了河南地处中原的区位优势,还有土地成本优势、人才成本优势等。所以目前来看,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存在着很大的发展空间,同时也面临着一个比较大的产业转移问题。这个最明显的信号,是2008年广东省省委书记汪洋提出“腾笼换鸟”的观念。虽然这个观念,在广东地区到现在还遭到很大的争议,但是我觉得汪洋的这个想法正代表着产业转移的一个趋势。

  经济视点报:河南该如何抓住当前产业转移这一历史机遇?

  吴晓波:企业、当地政府和政策研究部门首先要在全国范围内寻找在河南发展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产业和模式,而且要有针对性地发展某个产业,产业模块不一样,不能什么都搞。

  发展区域产业未必是要追求高科技,把它作为中部地区的发展趋势。我认为传统制造业和服务业在未来是有巨大发展空间的,哪怕是洗脚业或者娱乐业等,只要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这些行业都有很大的发展机会。

  服装产业、饮料食品加工业,这些最传统的行业,在未来中国都有很大的发展。比如三全、双汇这些品牌的发展,我们不能说它是个新兴产业或者高科技产业。这也与河南是人口大省、农业大省有巨大关联。如果有好的技术、好的品牌、好的企业家仍然可以成为一个强有力的企业。

  经济视点报:河南大力发展高科技、新兴产业,建立产业园你怎么看?

  吴晓波:产业园可以搞,关键是看搞什么内容。最近我跑了几个地方,说是要搞什么动漫基地、数字出版基地,我去一看,结果就是圈了一块地,什么也没有,就是当地政府用来当做盆景一样,在吆喝。

  我认为一个区域适合发展什么产业,就跟人一样,也是由他的基因、体质、遗传来决定的。所以,政府指定发展策略,也要考虑区域自身的因素。日前我在浙江,有人提出要搞出几个世界五百强企业来,但是考虑到浙江当地的条件限制,我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世界五百强企业中排在最后一位的年产值2500亿元,浙江当地是不可能诞生这样的企业的,即便你达到了2500亿元,人家早也超过了3000亿元。

  浙江省的企业还是应该立足本身,做好自己的“小狗经济”,你把编织袋、袜子、纽扣、衬衫等产业继续接着做,做到世界第一,做出品牌来。这些细小的行业如果都做到世界第一,做到一千家的隐形冠军,加起来算的话,整个浙江省的经济总量就了不得,这要比做两个世界500强好很多。

  你再看福建的泉州地区,最早就是搞走私的,做牛仔裤,到现在还在继续做牛仔裤、运动衫,可是泉州现在发展得非常好、非常健康。但是,服装产业也不能说是个很差的产业,毛利率也很高。

  所以说,传统的行业未必比新兴的产业差。河南作为中部地区的重要省份,你不能再跟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去竞争,因为这两个地方的产业要有落差,各自要从自己的资源出发,从人才和产业等优势出发,现在好就好在,信息流通的方式更广泛了。原来的方式很闭塞,现在全国各地四通八达,所以人口就是最大的红利。如果这个问题你控制不好,就会变成包袱。河南省既有资源也有土地,人口过亿,比起日本、韩国、中国台湾,是他们的好几倍。所以说,中西部地区的潜力还是很大的。

  经济视点报:企业该如何把握这个机遇?

  吴晓波:做企业就是要中性理智。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正面去看,说明我们河南的企业家有野心、有进取心。但是大家如果没有爬过楼梯,老是想着更高的楼层会是怎样,想着一步踏上去,这是不理智的。

  这里要跟河南的企业家朋友提个醒,最好的市场可能就是自己的家门口,看好自己的家门口,这个市场很大。

  经济视点报:具体有什么建议?

  吴晓波:首先要立足本业,提高核心技术竞争力。中国经济最早起来的是“贸、工、技”模式。开始是做买卖,赚了钱就做工厂,工厂是靠规模赚钱,然后就有了更多的竞争,这时候技术竞争的因素就更突出。

  有点理想的企业家要把技术放在第一位,未来中国的这些好的制造业应该是“技、贸、工”模式。未来的企业靠贸易发展的话,偶然性太大了。贸易靠的是信息不对称获取差价利润,现在信息太发达,这种基础已经没有了。

  靠规模的话,河南及中部地区还有机会,对于成本控制来讲,就是土地成本、劳动力成本和技术成本,这些地区在土地和劳动力成本方面还是有些优势的。但最关键的因素,还是技术。

  行业也分好坏,但不是绝对的。我认为,只要跟民生有关的行业,对单一企业来讲也没什么太大的不好。哪怕是做水饺的,也可以做得很好。

  经济视点报:企业做大之后,要考虑的问题就是如何做得更长久。

  吴晓波:企业要做得长久,第一,关键还是要靠企业自身的企业责任,它们在某个领域能够为人类的利益和社会进步提供优质的服务和产品,这个是最重要的一点。

  第二,在中国现有的环境下,我们也研究了很多公司,它们可能在某个行业里面做得很好,但是从长远来看,随着行业的消退,这些企业会不会消失掉?这里面牵扯到很多问题,很多企业也存在着短板。这里有几个问题是需要解决的,例如实体产业和金融产业的融合问题,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河南地区做到最大规模的实体企业,我认为它们应该更早地建立自己的金融平台,这个很关键。东南沿海的一些企业就是因为没有做到这一点,而遇到了发展中的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