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日报编辑部对2010年以来发生的重要误读事件加以盘点,目的是倡导理性看待财经事实,减少不必要的曲解和误读。
“中国央行超发货币引发通胀”
说法错误
澄清人: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等
时间:2010年12月15日晚
原由:由于2010年加息时机的一拖再拖,各方纷纷把高通胀的主要原因归咎于货币超发,央行和周小川的压力骤然增大。争议声中,央行开始加大了收紧银根的力度。
事实:近两年为应对全球性金融危机,我国货币供应量明显加大。2008年以来,中国采用了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在达到成功抗击金融危机的目的同时,其副作用也引起了管理层的注意。
2010年12月15日晚,在北京大学的一场学术报告会上,周小川首度公开否认“货币超发”。周小川表示,一定要明确“超发”的概念。货币超经济发行是传统计划经济的概念,因为那时候价格是固定的,用价格乘以实物量就是货币需求量;从现在的角度,衡量货币供应量偏多还是偏少的标准是核心CPI,因为有些价格跟货币联系较少,比如进口的大宗商品、气候或者其他原因产生的物价变动。
他认为,一方面,高储蓄国家和低储蓄国家的广义货币占GDP的比重不一样,中国是高储蓄国家,因此M2占GDP比重高。另一方面,在间接融资占比高的情况下,广义货币占GDP的比重就高,美国是典型的直接融资发达的国家,而中国间接融资比重大,因此拿中国的M2跟美国的比不太恰当。
针对“央行超发货币引发通胀”的说法,央行研究局局长张健华也表示“没有理论、现实依据”。他认为,2009年M2、GDP大幅上升是一个特殊现象,基础货币不断增长与货币乘数的扩大,共同造成了货币的高增长。下一阶段中国应尽快回归稳健的货币政策。
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