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

2010年网民最关心的十大财经事件

编者按:时光如白驹过隙,2010年即将成为历史。2010年财经界可谓异彩纷呈,那些具有深远影响的事件依然让人记忆犹新。我们通过对2010年财经界最吸引眼球、关注度最高的网络事件进行寻找、发现、梳理、研究,推出了“2010年网民最关心的十大财经事件”以飨读者,希望读者能通过回味这些事件,轻松走过这不平凡的一年。

  “涨”声响起来 我心很无奈

  2010年,老百姓嘴里念叨最多的、耳边听到频率最高的字眼莫过于“涨、涨、涨”。一年里,“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糖高宗”、“药你命”、“玉米疯”、“棉里针”……一个个新词你方唱罢我登场。其背后是农产品等一干物种大幅度、甚至是翻着筋斗地成倍上涨,颇有“涨不惊人誓不休”的架势。

  11月份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5.1%,创28个月来新高。其中,11月份食品类价格对CPI上涨的“贡献”率为74%。央行第四季度调查显示,73.9%的居民认为物价“高,难以接受”。

  “涨价”,成了老百姓不能承受之重。

  网友“千年极寒”感慨:“涨价很给力,工资太不提气”。冬天了,想买件棉大衣御寒吧,进商场一看,很普通的棉衣价格都突破了千元。这哪里是棉大衣啊?这分明就是个消受不了、伺候不起的“棉大爷”。

  网友“空中飞鱼”调侃:餐桌上摆满“杯具”,荷包里装满“心酸”。套用一句老歌词,“涨声响起来,我心很无奈,瘪瘪的荷包愧于带。涨声响起来,我心更明白,这点钱只能吃白菜。”(于红波)

  股指期货上市 散户也要保护伞

  2010年4月8日,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迎来一个历史性的时刻——股指期货上市启动仪式。这意味着中国股市终于结束20年来单边市的历史,开启了下跌也能赚钱的做空时代。

  4月16日股指期货开始上市交易,上市首日四个合约全线高开,但在开盘前5分钟创出上午的最高点之后便震荡走低,全天呈现高开低走之势。股指期货首日高开低走的走势,让不少投资者首次尝到了卖空赚钱的滋味。

  与股票市场不同,股指期货是一个零和游戏,多空双方有赚就肯定有赔的,股指期货上市首日做空的基本全赚了,做多的基本全赔了,当天就有几十亿的资金从多方划到了空方手里。

  今年A股市场整体疲弱,全年以下跌报收,股指期货虽然一度被视为加剧大盘下跌的罪魁祸首,但它的确为投资者在严寒的股市中带来了另类生存之道。在股指期货运行的8个多月中,涌现了许多“做空规避大盘风险”的故事,而基金业也出现了诸如“中国龙动力”基金经理谢柳毅这样的“做空高手”。

  股指期货推出了,理论上做空也能赚钱了,但网友们却有着各自的看法,比如网民大道无心认为:“做空虽然能赚钱,但股票不是期货,做空不能是无止境的。市场终有一个底!在和平年代经济总是螺旋式上升的,期指能助跌也能助涨,所以我们只要静观其变就可以了。”也有网民抱怨道:“股指期货是为机构设计的风险保护伞。为什么监管机构不给散户们设计适应散户的风险保护伞呢,而对大盘暴跌,散户们只能望盘兴叹,却被期指挡在门外,不能对冲风险。”(张丹丹)

  基金圈“捕鼠风暴”来袭 灭鼠之意不在鼠

  2010年,对于基金圈的“鼠辈”来说,日子似乎一点也不好过。随着包括郑拓、李旭利和许春茂在内的三位投资总监级重量基金经理被调查,随着基金经理的msn签名纷纷换成了:“勿私聊,受监控”。目前已经有十位基金经理深陷“老鼠仓”。

  凡事均是事出有因,网友“金螳螂”在博文中一针见血地指出:基金业上半年587只基金整体亏损4465.47亿,其亏损程度仅次于遭遇大熊市的2008年上半年。尽管基金出现了如此严重的亏损,但是它们向基金投资者收取的基金管理费仅上半年就比2009年同期增长18.58%。基金管理费的收取与基金业绩处于完全脱钩状态,因此基金经理不必担心基金仓位的操作出现失误,可以做的倒是利用基金仓位来为个人仓位服务,“老鼠仓”的泛滥成灾也就有了合适的土壤。

  揪出“老鼠”狠批猛斗,显得大快人心,但让人忧虑的是,这样的灭鼠起到了什么作用?应该说,灭鼠之意不在鼠,在乎投资者利益。但事实,却没有大家想的那么简单。

  网友江华在博客中写道:基民与基金公司相比,本来就属于弱势。再加上所有开放式基金的托管人基本上就是四大行,这些银行的总部都在北京,基金纠纷选择由设立在北京的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裁决,外地基民很难获胜。基金民间维权第一案就是很好的例子,它被仲裁应用简易程序裁决败诉。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仲裁认为,“老鼠仓”只是个人违法行为。基民以违约为由,请求银行对基金财产行使“追偿权”,并将追偿数额归入基金财产,缺少法律依据。(张晶)

  股破山河碎 胜景岂能存

  胜景山河创了一个新纪录。

  12月17日,胜景山河上市前的半小时,深交所网站挂出暂缓上市的公告,创新股发行史的先例。

  毛利率高于行业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销售均价高出古越龙山等行业龙头1.7-3.6倍,人均产能甚至比古越龙山还高出358%。这公司果然是一片“胜景山河”。

  可是,12月16日,一篇《胜景山河IPO涉嫌“酿造”弥天大谎》的报道,对胜景山河黄酒产品难觅踪迹、销售渠道空空如也、招股书披露不实、销售收入涉嫌虚增等一系列问题提出质疑。

  且看胜景山河如何见招拆招的。

  先是胜景山河董事长姚胜漏洞百出的回应,接着起了一股强大的“危机公关”。一方面通过公关手段来删除网络媒体上质疑胜景山河涉嫌造假的文章,另一方面,从12月21日起,互联网开始出现一系列为胜景山河捧场的文章。

  有网民表示,胜景山河在上市前夜被叫停,针对质疑,它不是用证据与数字以证清白,反而试图以公关打开上市缺口,争取实现一夜暴富的梦想。此地无银三百两,这种公司没有问题谁信啊!

  “胜景山河肯定有问题。辅导上市那么久,保荐人就没发现问题?说好听点是渎职,难听点就是同流合污;还有发审委的专家难辞其咎,难道他们审核新股IPO就是坐在会议室看看新股发行说明?”一位网民的留言引得共鸣。

  “对于这样的企业,发现后就应该出重手。一方面是对“肇事者”的惩罚,令其付出应有的代价;另一方面也可以对后来者形成巨大的震慑,彻底断绝其侥幸的心理,与此同时,更是对广大投资者与A股市场最好的保护。”这位网民道出广大投资者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