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之声《全球华语广播网》报道,今天是12月28号,北京时间12点17分,也就是说再有80多个小时,我们就将迎来新一年。每到岁末年关,人们往往会总结过去,展望未来,那么,未来究竟是怎样的呢?面对即将到来的2011年全球经济,2010年划上的恐怕不是句号,而是一个省略号。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两年多后的今天,危机带来的 “惊涛骇浪”是否已退去?全球经济在未来的复苏之路上还面临哪些“明礁暗流”?
近日,国内各大财经媒体都在纷纷盘点“2010年全球十大财经新闻”,这份榜单又折射出哪些人们关注的问题?下面,我们就拿今天凌晨3点最新出炉的一份来自《上海证券报》的盘点作为参考,邀请编者、专家为我们共同把脉全球经济未来发展走向:
2010年是全球经济“风云变幻、暗潮涌动”的一年。来自《上海证券报》等各大财经媒体近日纷纷为读者汇总、盘点影响2010年国内国外经济的十大重要新闻。其中,“欧洲债务危机、美国宽松货币政策、金融监管、世行和IMF改革以及中国经济总量全球第二”等新闻,意料之中地跃上十大国际财经新闻;“房地产遭遇严厉调控、央行加息、‘十二五’规划、汇改重启以及CPI连创新高”等十大国内财经新闻,也无一例外地登上榜单。编者们表示:通过精心梳理和总结,可以欣慰地看到,今年全球经济的表现好于大多数人在年初时的预期,尤其是以中国、印度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国家保持着强劲的增长态势;可以大致认定,全球经济已走出衰退。但不可否认的是,全球经济在复苏进程中所引发的博弈和摩擦也超出人们的预期,全球经济“过冷”和“过热”现象并存,这些因素让明年全球经济的前景增加许多变数。 下面我们就先连线《上海证券报》的副总编陈培松,请他给我们介绍一下最新制作的这份“2010年十大国内国际财经新闻”评选的整体情况:
主持人:我知道您和报社的编辑、记者们是经过多次研究、讨论,在深夜里为读者交出了这份新鲜出炉的“经济新闻榜”,辛苦!我想,每到年底都会有这样的思考和梳理。作为媒体,您认为汇总、制作这样一份经济新闻榜,它的意义是什么?
陈培松:从我们能够梳理出来的十大新闻来看,基本上也能够反映出今年一年中央和政府在防通胀、调结构和应对后国际金融危机的国际市场的新情况,采取了调整经济发展和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一些主导思想,这个脉络是十分清晰的。
从我们看这几个关键此可以反映出来,比方说第一条从国货币政策从宽松走到稳健,比如说CPI和楼市调控,这一系列都是和今年大家比较关心的话题,防通胀的话题,密切相关。比方说调整新兴战略七大产业的确定,这又是一个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代表性的新闻,这一方面我觉得体现的还是比较清晰的。
我们也关注了其他一些媒体评出的一些侯选的名单,大部分比较相同,但是我觉得我们这里,因为我们这里是一张,主要针对资本市场的报纸,所以我们还特别关注了资本市场的一些重要新闻在经济发展全局中的作用。比如有一条可能很多媒体没有提到,今年A股的融资额和加速创了历史的新高,它也是在资本市场成立20年之际,我们的流通,流通市值股改以后首次超过了非流通市值,实际上这个也是和国家发展密切相关的。比如说货币政策从宽松转到稳健,实际上要吸附流动性,那资本上在这个方面发挥了一个很好的池子的作用。这一点可能大家还没有注意到,而且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明年资本市场一个重要的工作还是要继续扩大资金融资,所以在这个方面,我觉得这一点可能没注意到。
主持人:可能也是这次经济新闻榜体现的特点,整体来讲,这次较往年整个新闻榜当中体现的特点或者区别较往年有什么差别?
陈培松:去年我们可能偏重于事件性比较多,今年我们感觉可选的东西实在太多,难以取舍,所以在这方面做了一个综合,这可能是一个比较遗憾的地方,比方说三网融合,这本身启动是一个很大的事,但是我们觉得它是和新兴战略性产业密切相关的东西,可能在内容描述过程中我们把它并到这里面去了。
再比如大量的地方的区域振兴规划海南岛离岛的,国际旅游岛的,藏区的、新疆的,这些东西可能像海南岛我觉得比较独特的新闻,作为单点完全可以,但是它又和很多其他区域振兴的经济密切相关,我们做了些综合。其他媒体评出的一些单点事件新闻也比较有意义,比方说吉利收购沃尔沃,比如说国美之争,比如说富士康这个事情等等都是很有特点的东西。
回顾2010年,全球经济是在不断动荡和急剧变化中即将谢幕。那么,透过2010年全球经济呈现的这种态势,有哪些问题值得我们思考,对未来全球经济的走向和指引又会是怎样?下面,我们要连线的是财经专家 《财经》杂志的主编何力先生为我们分析:
主持人:透过媒体对2010年全球经济重大新闻的盘点,我们看到,虽然金融危机“大势”已逐渐消退,但在各国经济复苏形势不同,政策选择也不同的情况下,我们应该注意什么?是否会存在“旧疾新患”的问题?
何力:事实上现在确实是这样,就是说我们看到金融危机之后,全世界的经济有一个再平衡的过程,但是这个再平衡的过程之中,发达经济体和新兴解决体他们所扮演的角色是不一样的,新兴经济体发展速度比较快,所以可能面临通货膨胀的压力更大一些。发达经济体我看最近的数字,11月美国的经济数字在向好,消费的数字特别通过圣诞节反映过来也在向好,但是总体而言这个脚步是有差异的。
对于中国来讲,更重要的是我们中国经济的成长未来如何嵌入或者融合到再平衡之中,就是我们自己的经济增长复苏的情况比较好,但是我们在原有的模式下增长的动力实际上已经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和变化。我们看到的包括最近像社科院又在谈人口红利的问题是不是已经再削减,过去的经济增长动力在今天已经发生了某些变化,未来特别是十二五规划未来的五年乃至于十年,我们的所谓的经济结构的调整或者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已经真的不再是一个概念性的东西,而要切实进入到我们的实际经济工作当中,包括人的老化、素质如何提升,技术如何进步,包括这一系列改革的次序的排序,也就是说如何在十二五或者在未来的十年中,通过方方面面力量的汇集真正的完成所谓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在今天在2010年的年尾和2011年将要到来的时候成为一个普遍共识吧。
主持人:也是一个新的思考。刚才您提到的,可能是更多的是注重在国内的发展,但是我们也感受到,目前全球经济实际上已经存在内在的矛盾和压力,也是在逐渐的增大,这可能会引发新一轮利益的博弈和摩擦,在即将到来的2011年包括中国在内整个全球经济的趋势可能朝什么样的方向发展?
何力:应该说这种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还是挺严重的,比如我们看到欧洲的债务问题,还有新兴市场面临的通货膨胀的压力,更深刻的原因其实我们应该能够感觉到,西方或者是说发达市场,你真正的接下来主要的动力在哪儿?如果你经常喝咖啡、度假一周只工作的时间不够长,还要保持这样一个生活水准,又没有新的技术的发明,像前不久说法国政府希望把退休年龄从60岁延长到62岁,结果人们罢工游行。对于新兴市场国家,我们已经足够勤奋了,但是我们在技术上,我们在劳动力的素质上,我们在内部的需求上,我们在自己的消费市场,可能还有我们自己的计划,所以这两者之间它都要往前走,光靠发达市场和光靠新兴市场都不能实现全球经济的平衡,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现在,包括我们的方方面面的制度安排是不是适应或者说能够适应这样的调整,可能都面临一个问题。比如说法国人,确实可能应该多干两年才对,但是一游行给政府一施压可能又退回去了,那天我说了一个事情我觉得很有趣,我们看到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发生的次序从冰岛开始到希腊,到爱尔兰到西班牙可能再往后还有葡萄牙,后来我说也许恰恰是欧洲国家竞争力排名的一个倒排。
41